應變
莫測如海,萬千之變,變化萬千。
如果這人世就如同汪洋浩瀚,那麼,駕著一葉孤舟的我們,何得凌萬頃之茫然?
縱一葦之所如,以不變應萬變?
不過如此而為,雖然是消遙愜意,但是,滔天巨浪撲天蓋地而來時,如何?死。
巨浪雖是巨浪,但正因為這巨大,所以難變,如何應"不變"?以萬變應不變。
沒有任何的手段可以應付所有的變化,應變的"應"只怕還需繫在這變字上,所謂隨機應變。
倒轉時間,讓我們回到建安九年,看曹操致信孫權,欲率軍百萬與將軍會獵於吳。
浩浩蕩蕩的心理戰,這是變。
曹操手中兵力號稱百萬,可用之兵卻約莫只有十五萬,加上新破荊州,必須分兵力鞏固,此時曹操攻吳的先鋒部隊,只能有五至六萬人數。
對曹操而言,每一樣不利的條件都是一道變數,而這封信的用意,有趣,正是"以萬變應不變"。
對手孫劉連軍所有兵力約是水軍陸軍合計三至四萬人,有優勢,但不夠。
這一封信,是欲不戰而屈人之兵,面對對手有著不下於己的高度,這是變。
再看孫劉方面,一封信明顯得把自身陣腳打亂,主戰主和者分裂成兩派。
而周瑜,這決策者的意志也是不容小覷,如何?以不變應萬變。
曹操的這封信最終是只起到了略微震懾的效果。
戰爭的開始,正揭示了孫子中的至理,兵者,詭道也。
鏡頭拉往後頭,赤壁之戰的最後,一場東南風決定了勝敗。
或說這關鍵是在曹操太小看了赤壁,據研究,這場"東南風"是當連續高溫出現時才偶有的地形風,周瑜覷準了,一擊必殺。
曹操的應變顯是不足的,當然,事前又有誰人能知道這場東風呢?這是曹操的"不變"害死了自己。
應變之真,是要在這隨"機"上的。周瑜顯然這裡略勝一籌,或是以有心算無心之故。
曹操的變,周瑜能應,而周瑜的變,曹操卻看不透了。
如果變化是浪潮,只有能看準海浪方向的人,才能做出最精確的因應。
大海滄茫,百轉千結的浪,想看穿所有動向也未免太難。面對無心的亂浪,正是不變以應萬變。
而面對真正有威脅的巨浪,才要以各種手段因應。
應變之道,在於判斷之時;應變之法,在於動靜之機。
說難,還真難了。
寫到整個亂了嗎....還比學校那好...有點悲情
- Apr 30 Sat 2011 23:23
練筆(3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